一首歌曲展现了一个时代的特征
反映的是一个时代人们的思想情感
《十送红军》是众多经典红歌中的一首
他通过抒发军民鱼水情
情深意切地传达了大众的心声
这首歌顺应时代而生
一直流传至今
在特殊年代发挥了鼓舞人心的重要作用。
《十送红军》
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
秋雨里格绵绵介支个秋风寒
树树里格梧桐叶落尽
愁绪里格万千压在心间
问一声亲人红军啊
几时里格人马介支个再回山
七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五斗山
江上里格船儿介支个穿梭忙
千军万马介支个江边站
十万百姓泪汪汪
恩情似海不能忘红军啊
革命成功介支个早回乡
九送红军上大道
双双里格拉着长茧的手
心像里格黄连脸在笑
血肉之情怎能忘红军啊
盼望里格早日介支个传捷报
十送里格红军介支个望月亭
望月里格亭上介支个搭高台
台高里格十丈白玉柱
雕龙里格画凤放呀放光彩
朝也盼晚也想红军啊
这台里格名叫介支个望红台
创作背景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战斗频繁。每当红军上前线,各个村子的百姓经常到村头、河边、大道旁送别红军,有时一边送一边唱。其中一首送别红军歌,曲调非常口语化,歌词中夹杂着不少俚语、方言,唱半句,停半句,旋律婉转优美。泣如诉的《十送红军》,与苏区人民的泪水流在了一起;再现革命的历史画面。

歌名含义
十送红军的含义就是红军当时走了十次!又来十次!
十送红军赞扬中国共产党红军为革命不怕牺牲,不辞劳苦,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和老百姓相处如鱼得水,浓厚的感情胜过亲人。
镇巴县地处川陕交界,是“民歌之乡”、“红军之乡”,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年,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四方面军的领导下,建立了县苏维埃政权,宣传土地革命,发动群众参军参战,南面支援红军前线故事。
北面防御国民党的进攻,进行了英勇顽强、艰苦卓绝的斗争,留下了可歌可泣、震撼人心,光照日月的事迹。
这些,必然要反映到劳动人民口头文学的创作里,特别是巴山人民热爱和熟悉的歌谣里。

歌曲来源
解放后镇巴县重视红色歌谣的搜集和整理,县内从事文艺、史料的许多专业和业余工作者,满怀热情,含辛茹苦。
深入全县广大地区收集整理了千余首镇巴红色歌谣,其中《十送红军》民歌就出自镇巴与四川通江交界的西乡街(两河口)。
西乡街(两河口)是清嘉庆七年(1802)前,此地为西乡县所辖,故名西乡街,后属镇巴县辖。
西乡街(两河口)是红四方面军入川第一镇,是红四方面军创立川陕省苏维埃政权中成立的第一个县苏维埃政权——赤北县苏维埃政府,辖通江及镇巴简池、永乐核桃树、三元苏家坡等地。
1956年秋镇巴县政府民政科文史收集者符文学到简池、永乐一带普查红军烈士和了解红军史迹,收集了《十送红军》歌词。

《十送红军》
是不舍,是坚信,更是怀念
在几十年后的今天
再次翻入那段战乱的岁月
近距离接触到那些伟大的革命英雄
对今天的我们而言
是次价值深远的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