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崭新的时代,没有战火纷争,到处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我们的先辈曾在那个灰暗的年代在太行山脉洒下了热血,一首《在太行山上》既唱出了那个年代的心酸,也唱出了先辈们的不灭斗志,今天就让小编带领大家认识这部充满斗志的红色歌曲。

歌曲简介
这首歌创作于1938年7月,是为在山西境内浴血奋战、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抗日军民而创作的一首合唱曲。
在这首歌曲中,冼星海将充满朝气的抒情性旋律同坚定有力的进行曲旋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歌曲既充满战斗性、现实性,又具有革命浪漫主义的瑰丽色彩。描绘了太行山里的游击健儿的战斗生活和勇敢顽强、乐观开朗的性格。
该曲写成后,在汉口进行首演时,观众大声喝彩,掌声不断,随即传遍了全中国。太行山的游击队都以它为队歌。这首充满了抗日军民革命激情的旋律,使每一个中国人都肃然产生爱国主义的豪情壮志,荡漾着庄严肃穆和博大浪漫主义的民族之魂。
歌词歌谱
红日照遍了东方,
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
看吧!
千山万壑,铜壁铁墙!
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气焰千万丈!
听吧!
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
我们在太行山上,我们在太行山上;
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
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歌曲鉴赏
歌曲旋律兼有抒情性和进行曲风格上现实的战斗性与革命浪漫主义的有机结合。该曲为复二部曲式,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由两个乐段构成,前段抒情宽广,属小调色彩。乐曲开头部分“红日照遍了东方”是一个强有力的旋律上行,恰似红日东升,配以回响式的二声部,仿佛歌声在山谷中回荡,营造出此起彼伏、一呼百应的气氛。后段转入平行大调,豪迈的气势中又融入深情温柔的诉说,表现了军民鱼水之情。第二部分为进行曲风格,节奏铿锵有力且具有弹性,生动地刻画了出没在高山密林、机智勇敢的游击队员形象。此部分的第二乐段高音区的切分节奏果敢有力,“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的歌声随着音调逐步向上推进,形成高潮,最后结束在小调上,前后呼应、完整统一。

歌曲影响
1938年7月,《在太行山上》由张曙、林路、赵启海等在武汉纪念抗战一周年歌咏大会上唱出,迅速传遍大后方及各敌后抗日根据地,鼓舞和激励着千千万万的抗日民众奔赴战场。
朱德总司令听到这首展示人民战争壮美图画的歌曲后,十分喜欢。他要求八路军总部机关人人会唱《在太行山上》,还把《在太行山上》歌词抄录下来,随身携带。
2009年10月3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华语环球广播的《中国之窗》,以《跨越历史的音符》为题向全世界介绍了桂涛声、冼星海创作的《在太行山上》。
战火已然不在,但歌曲的铮铮言语都让我们热血沸腾,让我们与前辈们跨越时代同仇敌忾。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珍惜时代的和平,一起拥抱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