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无情,国家有爱,人命至上,面对上海严峻复杂的疫情形式,无数医护工作者挺身而出,站在了防疫第一线,为人民筑起了最坚实的人墙。“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这次去上海支援,我义不容辞,党和国家需要之时,就是我们挺身而出之时,用自己的行动,去践行党员的人生价值,勇作抗疫尖刀。”王磊主任在说这句话时,眼神里满是坚定。
在此次抗疫救沪工作中,王磊主任主动请缨,成为援沪医疗队中的一员,奔赴上海疫区。他所在的医疗十一队于4月28日进驻闵行区中西医结合医院,该院被确定为闵行区唯一的区级定点收治医院,承担着艰巨的救治任务,当时在院患者二百余人,多数为七、八十岁以上的高龄患者,甚至还有多位百岁老人,基础疾病多、重症患者多。
进驻前一周才仓促成立重症病区,医护均无重症治疗经验,救治过程存在巨大缺陷,救援任务十分艰巨。医疗队进驻医院后,王磊主任作为医疗组工作秘书,负责进行医疗方面对接协调工作。经过运行观察与充分调研,5月1日他所在的医疗队应受援医院请求,勇挑重担,全面接管重症病区。
在援沪工作前期,他面临了很多困难。医疗队采用连续倒班制,没有节假、轮休。无时无刻都需要身着厚厚的防护装备,正常呼吸都会感觉困难,每班次在隔离病区需连续工作6小时,再加上穿脱防护服的时间,将近9个小时的时间内不能饮水进食、不能上厕所。在高压环境、全套防护条件下,经常是全身湿透、脱水的状态。尽管如此,王磊主任也没有知难而退,反而让自己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工作和环境,尽快进入工作状态。
在工作模式方面,作为一名麻醉医生,王磊主任缺乏病房管床工作经验,不熟悉病史采集、病历书写、下医嘱等工作流程。在专业本身方面,也存在一些短板,刚开始工作时,对于患者病情无从下手。作为长医麻醉人,他并没有选择后退,而是努力适应,寻找自身专业长处的切入点,向同事学习,尽快熟悉内科工作模式,包括查房、下医嘱、病历书写等。
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抓紧时间补习相关专业知识技能,很快便能胜任管床工作。同时,他还发现了病区在管理方面存在急危重症抢救经验不足、紧急状况处置流程复杂的问题,这些问题有可能增加医疗风险。面对困难,王磊主任积极发挥专业优势,优化工作模式,进行工作侧重点分工,防患于未然。针对急危重症的规范抢救流程复杂等情况,他能够结合麻醉专业特点,进行不同紧急抢救流程的制定和完善,并在病区对医护进行心律失常处理、心肺复苏、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等知识培训,提高整体急救水平。
新冠肺炎救治过程,尤其是医疗队的战时工作状态,个人要无条件服从并适应医疗救治工作需要。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前提下,王磊主任能够根据自身专业特点,结合临床环境实际情况,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定位,发挥自己的长处,敢于担当,勇作尖刀。
目前,王磊主任已经返回原来的工作岗位,但肩上的使命还没有结束。他结合麻醉专业工作实际需要,认真总结援沪工作经验,对麻醉专业在新冠肺炎救治过程的地位和作用进行深入思考与总结,促进麻醉专业未来的发展。
麻醉专业作为急危重症救治中的尖刀,要在急症救治中发挥自身专业所长,尤其在新冠肺炎患者的手术麻醉处理及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比如气道的管理;循环、呼吸管理;急危重症的紧急抢救;通过镇静、镇痛减轻炎症反应,减少应激反应,达到器官功能的保护。
身为麻醉专业的我们,要努力做好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和患者的临床麻醉工作,加速完善院感防护方面细化规范的流程。新冠肺炎患者有其特殊的病理生理状态,尤其是呼吸系统方面,对其实施麻醉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探讨,需要我们掌握强化肺部超声、气道超声、血管超声等方向的知识与技能储备。
新冠肺炎防治可能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高龄患者、重症患者的医疗救治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麻醉专业需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无论是对于新冠患者的临床麻醉处理,还是对于新冠重症患者的临床救治,都需要我们麻醉专业领域未雨绸缪,时刻做好准备。做到若有战、召必至、战必胜!